京劇第一女老生王珮瑜:創業失敗后放聲痛哭,被罵借傳統文化撈金
文丨小銘有點楠
編輯丨小銘有點楠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深受大家的喜愛,而京劇自從在清朝形成以來,就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京劇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
生角是由男性所扮演的角色,按照年齡來說有老生、小生等,旦和生相對應,一般是橫跨整個女性,凈則包括男性角色中的花臉,丑一般是戲劇中充當搞笑的角色,末一般是指中年男子。
生角一般是由男性扮演,女性一般來說基本上都是旦,包括青衣、花旦等,不過在京劇的發展史上,也曾經有過女性扮演的老生。
京劇里的“女老生”
女老生的存在向我們證明了女性同樣可以在京劇領域取得優秀的成績,像我們所熟知的孟小冬、何玉蓉等等,她們用自己獨特的嗓音為生角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如今仍然活躍在京劇老生舞臺的包括有王珮瑜、吳蘇培等,而王珮瑜可以說是一位靠著天賦吃這碗飯的女性,她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前輩,這位女老生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成為京劇女老生的?
天賦帶來的京劇機遇
1978年,王珮瑜出生在蘇州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一名醫生,曾經擔任過坦桑尼亞的駐派醫生,母親則是一名能歌善舞教師,也擔任過幼兒園老師。
因為母親想要湊一個“好”字,于是在哥哥出生后不久,母親就再次懷了孕,這次母親得償所愿,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即王珮瑜。
母親由于小時候的遺憾,于是在女兒小時候便經常給她放音樂,聽磁帶,不負眾望,王珮瑜從小在母親的熏陶下,對音樂十分敏感。
在王珮瑜三四歲時,就表現出強烈的表演欲望,每次家里有客人來,都不用別人說,王珮瑜就自告奮勇地要向客人展示自己的絕活,有時候是唱歌,有時候是跳舞。
可以說王珮瑜從小就有很大的潛力和天賦,之后,她又學習了琵琶,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除了藝術領域有優異的表現,王珮瑜的文化成績也很突出。
她對待學業刻苦認真,從來不會落下每一門課程,就連她的老師都稱贊她是一個聰明懂事愛學習的孩子。
之后,王珮瑜順利考上了上海市戲曲學院,這也是她和京劇結緣的開始,據王珮瑜的母親回憶說,在王珮瑜小時候曾經帶她去看過一場京劇。
一開始,女兒還看的津津有味,結果一到京劇中的老生出現的時候,小小的王珮瑜立刻被臺上的大花臉嚇得哇哇大哭,母親為了不影響別人看京劇,連忙帶著女兒離開,誰知道王珮瑜最后走上了京劇這條道路。
王珮瑜接觸到京劇也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當時的她在父母的指導下,向著父母心中大家閨秀的模樣發展,而有一次,王珮瑜聽到了舅舅帶來的磁帶,里面正是孟小冬所扮演的老生。
王珮瑜一下子就被這獨特的嗓音吸引住,她詢問了自己的舅舅,了解到這是京劇中的女老生,王珮瑜像是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一樣,她跟自己的父母說,自己想要學習京劇。
而王珮瑜的父母當然不愿意女兒去學習京劇,尤其是老生,王珮瑜可不是那樣輕言放棄的人,她拿出學習的那股勁,開始學習京劇中的老旦一角。
果然是天賦異稟,在僅僅只學習了幾個月,就在江蘇一次比賽中打敗眾多苦練多年的老手,在京劇圈占據了一席之地。
也正是這次比賽,讓王珮瑜被余派傳人所注意,當他看到王珮瑜的表演時,就感覺這個孩子前途無量,他向王珮瑜的父母說,這個孩子很有出息的,只是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話,老生會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得到大師的肯定之后,王珮瑜更加堅定了自己想要在京劇領域發光發熱的決心,只是在當時,學校有一條規定,不允許女性來扮演老生的角色。
不過可能是王珮瑜在各項表演上太過于優秀,老師們不忍心白白浪費這么好的苗子,于是向學校積極申請,最后破格錄取了王珮瑜。
接受了專業訓練的王珮瑜有了質一般的進步,王珮瑜在老師王思及的悉心教導下,對于京劇和老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也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向不同的老師請教,認真觀察每個老師的表演方式,取其精華同時又保留自己的特色。
不過真正讓王珮瑜火遍整個京劇圈的還是出演《搜狐救狐》,當時飾演老生的演員突發疾病,一時半會來不了了,但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正好王珮瑜和學校的老師也來到了這個劇團,于是就有人向劇團推薦了王珮瑜。
王珮瑜一登臺,一開唱,臺下的觀眾就被驚嘆了,深深地被王珮瑜的唱功所折服,當時有人說,這簡直就是孟小冬再世,因此王珮瑜又被稱為“小冬星”。
之后,王珮瑜的京劇之路可以說是一片坦蕩,在戲曲學院學習結束之后,她又來到了上海師范大學的表演學院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而畢業之后的王珮瑜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直接進入了上海京劇院,成為了劇院的一部分。
對于王珮瑜來說,在學習京劇的路上最大的一次打擊就是出演《法場換子》這出戲的時候,因為這場戲在此之前已經反反復復演出了十來遍,可以說是王珮瑜最熟悉的戲劇之一,但是當天表演的時候,王珮瑜卻因為緊張過度,直接在臺上忘詞。
這件事對王珮瑜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她甚至一度想起來這件事崩潰到哭,不過幸好在老師和朋友的鼓勵下,王珮瑜逐漸克服心理障礙,慢慢地學會接受表演中的不足,力求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自身的表演。
之后,在王珮瑜25歲時,她被正式任命為上海京劇院的副院長,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幾乎拿遍了京劇圈的大獎,成為京劇圈數一數二的前輩,可以說,王珮瑜的人生是無數京劇人夢寐以求的一輩子。
投資失敗,立志傳播京劇文化
在大家都以為王珮瑜會過著這樣的日子一輩子的時候,王珮瑜再次大膽嘗試,她辭去了“鐵飯碗”的工作,自己開設了一家戲曲工作室,當時的人都不能夠理解王珮瑜這種自掘墳墓的做法,認為簡直是不可理喻。
但是王珮瑜有自己獨特的主見和想法,她開設戲曲工作室,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廣泛的京劇演出地點,除了一些主要演員有固定工資之外,其他的收入都靠演出賣票。
王珮瑜的這種想法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當時人們對于國粹的理解并不是那么深刻,對于京劇的愛好者也只是寥寥數人,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室很快入不敷出。
之后,王珮瑜不得不關閉了工作室,重新回到了上海戲劇院成為一名普通演員,王珮瑜后來回憶起這段創業經歷都忍不住落淚。
當時的她憑借著一腔熱血,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投入這次創業,沒想到最后卻血本無歸,在那段時間,王珮瑜幾乎是以淚洗面。
不過盡管這次創業失敗,王珮瑜傳播京劇文化的熱愛仍任沒有停止,她感嘆在如今這個社會,觀眾對京劇了解得太少,愿意看京劇得人也少,那么愿意學習京劇,熱愛京劇文化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
于是王珮瑜很快就找了傳播京劇的方式——大眾媒體,她開始參加一些電視臺的講座,在節目中向大家展示京劇的技巧,同時她還在B站等社交媒體上發布有關京劇的視頻,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愛京劇。
為了不讓一些人對京劇產生誤解,王珮瑜在出席節目時都會仔仔細細地打扮自己,總是會以一副翩翩公子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談吐不凡,可以說,王珮瑜的這身打扮就是為了京劇而生的。
媒體的巨大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很快就有很多媒體主動采訪王珮瑜,而通過這些采訪,王珮瑜將京劇文化以更多的方式傳播給觀眾。
電視機前的觀眾這才意識到原來京劇圈有這樣一位大師,而她所傳播的京劇文化也讓更多的觀眾可以真正了解京劇文化。
除了傳播京劇文化,王珮瑜也在努力地培養下一代京劇演員,因為她深知,京劇這門藝術一旦只有一枝獨秀,那么對于京劇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京劇的傳承必須一代又一代,前人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下一任,生生不息。
不過隨著王珮瑜的爆火,也有一些人抨擊王珮瑜是靠京劇發家致富,只是把京劇作為她發達的踏腳石,并不是真正熱愛京劇。
對于這些評論,王珮瑜只是一笑而之,她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京劇的傳承人和傳播者,只要能傳播京劇文化,讓更多人喜歡上京劇這門藝術,別人的評論和看法并不重要。
無疾而終的感情,自由自在的生活
當王珮瑜在網絡走紅之后,成為大家口中的“瑜老板”時,她的感情也成為大家所討論的話題。
王珮瑜在從事京劇老生以來,為了方便自己更好地融入角色,她干脆剃了一個短發,放棄了裙子這些對于演出不方便的衣服,唯一一次穿裙子是在自己二十歲生日的時候,還是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之下。
王珮瑜自打決定將京劇作為自己的事業之后,感情的事情她幾乎就不納入人生的考慮范圍之內了。
在她事業取得一定成績之后,也有家人和朋友為她介紹過對象,可要么看不對眼,要么對方不太滿意她目前的工作和形象,希望王佩服能做個賢妻良母。
在王珮瑜比較出名的緋聞中,胡文閣是最出名的那一個,當時梅蘭芳的大弟子梅葆玖想要將自己的弟子胡文閣介紹給王珮瑜,兩個人都是京劇的傳承者,如果能成一對,可以說是京劇圈的一段佳話。
緋聞傳著傳著就成了真,很多觀眾都以為王珮瑜和胡文閣都已經領證結婚了,后來王珮瑜不得不出面澄清,自己和胡文閣只是很好的朋友,兩個人并沒有在一起。
如今的王珮瑜已經45歲了,仍然是單身一人,但是看王珮瑜的日常生活,她仍然覺得自己很快樂,王珮瑜在生活中是一個很隨和的人,她平時會打打高爾夫,和朋友約著逛街。
她最喜歡的明星是張國榮,在張國榮去世之后還曾經痛哭過好多天,久久不能平息自己心中的傷痛。
王珮瑜除了上臺表演京劇和傳播京劇之外,她本人也更加追求自由這種狀態,基本上不會讓自己的私人生活展現在大眾面前,用王珮瑜自己的話來說,她不是一個網紅,也不是一個流量明星,她就只是個京劇藝術家。
結語
要使京劇文化源遠流長,我們需要傳承和培養京劇人才,加強研究和保護工作,同時注重創新和發展,擴大京劇文化的影響力。
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確保京劇文化在未來繼續繁榮發展,讓更多人欣賞和了解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京劇第一女老生王珮瑜:創業失敗后放聲痛哭,被罵借傳統文化撈金